3/03/2016

FINISHER

2016東京馬拉松

謝謝千瑩提醒我要寫下2016東京馬拉松的感想,跑過這場馬拉松,我想未來還可以跑得更遠。

這是我人生的第一場全程馬拉松,很慶幸能跑在美麗的東京街道上,起跑後好幾十分鐘都沈浸在熱烈的加油歡呼聲中,離終點還有好久,但感動的眼淚已經在打轉了,視線內你永遠都看得到身穿台灣標誌的跑者身影,也因為這樣街道兩旁總有源源不絕的「台灣加油、台灣乾吧爹、台灣fight」的聲音,不論是台灣人或日本人。你會誤以為世界都在為賽道上的我們歡呼,驚覺原來跑步不是一件只有孤獨的運動。

如果想要更為慶幸自己身為台灣人,或者想更喜歡日本這個國家,東京馬拉松絕對是最棒的地方。尤其過了21公里之後,豐富的私補、噴劑更是令人驚訝不已;而完美的賽事規劃、密度極高的志工與工作人員,是讓東京馬拉松成為最完美賽事的重要原因,3萬7千名跑者的龐大規模,除了起跑以外,我幾乎沒有感受到等待的時間,一切是規劃地令人感到貼心與舒適。

能夠完跑東京馬拉松是我26歲最重要的事。開始願意主動慢跑是2006年還在高中的時候,那時候「練習曲」這部電影正上映,全台掀起一股單車環島熱,那時候的我正像一般普通的高中生一樣,世界裡只有學校和唸書這些事(那樣的青春時光挺開心的),單車環島是現實上的不可能,但如果每天跑15圈操場,那麼在我的小小世界裡,總有一天也可以完成環島吧!那時候還是穿著converse跑操場的天真少女。

最後我也把當時每天記錄跑步的本子收了起來,記得最後我沒記錄到環島的那一天。我總是這樣虎頭蛇尾的。

上了大學,過了一兩年自由自在的生活,2010年在南京待了半年,第一回想在異地跑步,於是在南京大學仙林校區裡跑了一隻手可數完的次數,然後天就變得好冷了,只剩下躺在溫暖的宿舍裡看著村上春樹的小說,看他慢跑。直到準備國家考試時,每個晚上為了排解那樣乏味的生活,便在木柵的河堤上慢跑宣泄,如今離開了臺北,河堤和貓空山上成為我最想念的慢跑路徑。

真正開始長距離的跑步和第一場半馬,是饅頭邀請我到花蓮參加2013太魯閣馬拉松,永遠記得那年雨沒有停,因為安全的顧慮只剩下半馬的賽事,最後以2小時40分左右完成,隔天第一次體會兩隻腳肌肉的大抗議,但因為到花蓮的目的是玩耍,仍舊起了單車行的復健行程。之後的台東南橫半馬也是如此。

謝謝千瑩跟我形容他的名古屋馬拉松有多令人感動,接下來我也開始注意報名日本的賽事,開始偶爾翻起跑步的書,查起跑步的資料。而我是如此幸運,正值10週年的2016東京馬拉松,選中了我。從2015年的9月起勤快地練跑,單月最高跑200公里,最長距離跑30公里,多數在中興大學的操場一直繞圈圈,儘量每次練習都超過10公里,維持在6分速左右,練習過程中參加的半馬已經可以在2小時4分鐘以內跑完。

因為最長只跑了30公里,因此東馬30公里之後的領域是我全新的體驗,很擔心所謂的撞牆期會難以越過。一切感謝台灣的團服,讓東馬全程都有好多熱情的人為我們加油,幾乎沒有中斷,唯一中斷的大概就是高架橋上那段沒有觀眾的地方吧!過了30公里之後,沒想到我卻依然有著無比的力氣比前半段跑得更快,途中也享受和一排的加油團擊掌,最後在4小時35分左右完成,平常的練習也許發揮功效讓我的第一場全馬順利完跑,但當時熱烈且讓人興奮的情境才是重點。

12,415公里,是台灣到德州的距離,雖然app上記錄我的跑程還沒完成10%,不過這次我一定不會途中忘記這事兒了。

東京馬拉松讓我見識到跑步不只是一場孤獨的運動,雖然我很喜歡自己一個人就孤零零的跑著,但是這樣熱鬧歡快的跑著也非常美好!謝謝所有在網路上不吝分享資訊、資源的人們,以及為我加油的朋友們!